小学三年级读的民间故事有哪些


启林网小编为大家提供小学三年级读的民间故事有哪些来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小学三年级读的民间故事有哪些

1.小学三年级读的民间故事有哪些

张飞卖肉:

张飞开了一个猪肉铺,把肉系在门口一眼井里,用千斤石板盖上,石盖上写着:“能举此石,割肉白吃。”

关公贩粜红粱绿豆,赶着两匹小驴儿,走到张飞的肉铺门口儿,见了那石盖上写的字,走向前去,一手掀起千斤石,一手提出肉来,一声没言语就赶着驴到集上去了。可巧这时张飞没在家,张飞的太太看见关公伸手取肉,知道他的力气不小,并没有敢言语。等张飞回来了,她就一五一十的把这件事儿一一告诉。张飞一听,气得跳起来,立刻追到集上去。

张飞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他想自己明明写着“能举此石,割肉白吃”,要向人家理论,自己先占不住理;但是要不给他个厉害,以后他要老是白吃肉,那也不像样儿。他于是想定了这么个主意:他走到关公的粮食摊子上,用两个指头去碾他的粮食粒儿,碾了一个又一个,不大的功夫,把关公的一簸箩绿豆都碾成豆面儿了。关公一看,认得他是张飞,知道他是不服气自己白吃了他的肉,故意的来找碴儿,就说:“朋友,你要买多少绿豆,买回去再碾成面儿好不好?”不想张飞正在气头儿上,听了关公的话,举起拳头就给了他一下子。关公一见张飞动手,气得胡子都抖起来了,把外衣一脱,就去迎敌。这两人拳打脚踢,由东街打 到西街,由西街又打 到东街,把劝架的踩也不知道踩死了多少。直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这时刘备也来赶集卖草鞋。他见这两条大汉大打特打,却没有一个人去拉架,他就想去解劝。别人说:“瞧你这瘦巴郎,你活腻烦了吧?你上前去,还不是一样被他们俩给踩死?”刘备不听那一套,上去就把他们俩给拉开了。一手支住一个,关羽和张飞急得干跺脚,谁也捞摸不着谁。

关羽和张飞虽然打了一顿架,可是彼此都佩服对方的力气好,经刘备一调停,两人便成了好朋友,在桃园结成三义。

2.小学三年级读的民间故事有哪些

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来历:

传说元朝蒙古贵族统治中国的时候,对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进行着残酷的民族压迫,并且把汉族看作是最卑贱的奴隶,每个汉人家里都住一个蒙古兵,以监视汉人。人们称这个蒙古兵为“家鞑子”。他们无恶不作,百般欺压汉人,不允许汉人有任何自由。百姓十分仇恨蒙古统治者和家鞑子,很想订一个时辰,一齐动手各自 杀掉自家的家鞑子。可这是不能走漏半点风声的大事,怎么暗自串联呢?有个聪明人想到了一个办法,在卖的面饼里夹上一个纸条,号召人们八月十五这天一起动手杀鞑子。让人们买饼吃时看见这个纸条。这办法果然不错,把号召起义的消息传遍四面八方,许多得到消息的人家都按时动手杀了鞑子。此事酿成了农民起义,终于*了蒙古统治者。后来,人们便在八月十五这天吃月饼表示纪念。

3.小学三年级读的民间故事有哪些

走高跷的传说:

从前,雨金城里的人和东关、西关的人很要好,每年都要联合起来办社火,祝愿生意兴隆,五谷丰登。西关人们喜欢办马上戏,东关人常办桌上蕊子。城里人给他们帮锣鼓。因此雨金每到年节,城乡十分热闹。

有一年年关,城里城外遵照惯例各方都办好了社火,准备初一游街串巷,热闹热闹。谁知城里回来了个在外地作官的人,他得知城里城外联合办社火的消息,便想了个发财的主意。因为合办社火,城外人要进城,城里人要出城。来往行人,必须通过四大城门,但这四大城门外护城河上的板桥却是这官老爷他手里做的。因此他规定凡是过桥的社火队和村民,每人付银三钱。大年三十之夜,他便吊起了东、西、南、北四门的板桥,并命人关了南北二城门。

初一早晨,社火队来到城下,不知城里人出了啥毛病,正要喊话。这时守吊桥的却传下话来:“老爷有言,过桥要钱,一人三钱,不许拖延。”城外的社火头听了,十分生气,但今年社火办得好,不进城去实在不美气,就忍了这口气,返回西关凑够了社火人进城的银子。谁知银两拿来,守吊桥的人又提了价,他大喊道:“老爷有话,中午涨价,一人三两,干银要响。”办社火的听了,满腔怒气,为了争气,又返回西关,又凑够了过桥人的银子。谁知价又涨了。守桥的人又说:“老爷收薪,一人三斤。要过此桥,不欠分文。”社火头一听,头都大了,他对大伙说:“这城里做官的,心太狠了,干脆收拾摊子打拆戏,今后社火不办了。”

话说这社火头有个儿子。机智多谋,胆大心细。他想如果不办社火了,势必城里城外的人要分心。他想起那个作官的人刁难他父亲,砸社火摊子,很是气愤。为了想法过护城河,他熬了一夜都没睡着觉。终究想了个过河的办法。这天夜里,他看到他家墙挂了一幅画,画上有两只长腿白鹤,一只站在水中,一只立在树枝上。他想如果给自己也接上两只长腿,不就可以站在水中,跷过河去吗?于是他走到河边,用竹杆探了探水位,回到家中,找了两根又细又轻的柳木棍,做上脚踏,绑在自己的腿上,拄了根竹杆沿城走了一圈。一会儿天亮了,他走下护城河去。这时守吊桥的看到了,忙告诉给那个做官的。这事也惊动了城里的人,不大功夫,城墙上挤满了人,这时做官的在手下人的簇拥下,也上了城,刚站在城垛角看时,忽地一下,被后头一拥,就给拥得栽到城下去了。家人一看,老爷掉下城了,便命人放下吊桥,西关和东关的社火队乘他们救官老爷之机都进了城。城里城外的人又联合起来了。雨金城乡又一番热闹景象。

到了这年正月十五,社火队里又添了个新节目:许多小伙都绑上这高腿,排了长长一串。有人说这节目叫走“柳木腿”,因为腿上绑的是柳木棍;有人说这叫走“高桥”,因为绑上棍,站在桥下还比桥高;有的说,人升高了,跷得远,这叫“高跷”。

4.小学三年级读的民间故事有哪些

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去过寒食节,人们都不举火,吃冷食。最早寒食节为一个月,后来渐渐变成三天。现在,人们不再习惯冷食了,但这个节日作为风俗习惯还保存下来。

传说这个节日,是从春秋时代为纪念忠臣介之推传下来的。

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他侍奉的国君叫晋文公,即公子重耳。有一回,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一直跟随重耳。

有一次,公子重耳流 亡魏国时,途中病了,贫病交加,十分困苦。平时,重耳靠从臣们采摘野菜野果充饥,今天病后,野菜野果再也咽不下肚。这时,介子推在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肉汤,献给重耳吃,使重耳度过了难关。

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叫晋文公。开始,他对介之推在极困难时期给他的献身帮助,还铭记在心里。但是时间久了,就渐渐忘了。一次,他对随从他流 亡的功臣们进行封赏,竟然忘记了介之推。介之推十分难受,决心不再见这个忘恩负义的君主。他便背着年迈的母亲,逃进家乡附近一个大山里过隐居生活。后来,晋文公发现了自己左右少了一个介之推,并回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愧疚,便忙去找介之推,这才听说他已跑到深山隐居起来了。晋文公亲自去他隐居的山里寻找,只见重重青山,葱葱树木,哪能见到介之推的影子?他在山顶上呼喊,只听见山谷的回音,不见介之推出山相见。晋文公想,介之推是个大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要背着他母亲逃出山外来,这样就能见到他了。于是,他命令放火烧山。正赶风急火旺,火一下漫延数十里,烧三日不息,把一片青山烧成焦土,但仍然不见介之推出山来。人们在火息后才看见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林中了。

晋文公想求见介之推,不料介之推宁被烧死也不相见,晋文公更加悲伤。这事传出后,人们都尊敬和怀念介之推。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就是每年三月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介之推是火烧死的,人们在这天不忍心举火,吃冷食,所以叫寒食节。

5.小学三年级读的民间故事有哪些

耳环的来历(水族):

水族腊缅腊缅――水语,即姑娘、女娃儿。穿上镶着五彩花边的兰干服,拴起银链花围腰,戴着项圈、手镯已够漂亮、美丽。可是腊缅们还常常在耳根吊着个小巧的银耳环,走起路来有节奏地摇摆,更逗人喜爱。据说耳环是个叫阿优的腊缅传出来的。

在龙江第九十九道弯地方有个叫班务忙的寨子。寨子里有个叫阿优的腊缅,因为家里交不够哎赖的租子,被拉去当丫头抵账。阿优虽说是起早贪黑挑水、推磨、做饭、喂猪、织布,可是总不合宜牙哎赖宜牙哎赖――富豪者的老婆。的心,常常冲着阿优骂这骂那。一见到阿优那桃红圆润的瓜子脸蛋,油黑葡萄般的眼珠,双眼皮上两道黑色眉毛,一口洁白的牙齿,更是气愤;要是看到阿优在梳妆,脸就黑垮下来,眼珠差点儿气暴。宜牙哎赖总恨老天给自家姑娘那副斜仁眼、黄眉毛、歪鼻梁、大暴牙的脸貌,恨不得一刀把阿优的头割下来接到自家姑娘的颈子上。

一天早上,阿优喂猪,猪撞过来泼了点儿猎潲,被宜牙哎赖看见了,她大步跨上前两手揪住阿优的耳根使劲拧,大声骂起来:“样样事情叫你小心,你偏偏不听。泼的猪潲你要舔光!”说完又放手来按阿优的脑壳。

阿优痛得难受急忙说:“是猪撞过来把食弄泼的!”

“鸭子死了嘴壳硬,你还敢顶嘴,我看你有耳朵不?”宜牙哎赖咬着牙巴骨,两手抓住阿优的耳根又使劲地掐。又尖又硬的指甲壳掐通了阿优的耳根,还破口大骂:“这回看你听话不听话?”

吃过早饭,阿优上山放牛、打猪菜,耳根痛得难挨,就找点草药敷。耳根这里又不好包扎,敷了又脱,阿优索性到水凼边把脸洗个干净。水凼边满地丢着娃儿们通出的补龙补龙――一种灌木,树心可冲出白色海绵状的东西,小孩常拿来玩耍,白生生而又柔软。阿优想,耳根掐通了,干脆卷个补龙的小圆圈吊着遮个丑。她在耳根吊了个补龙圈,往水凼一照,两只白晃晃的小圆圈一摇一摆,怪好看。这时,有几个放牛的女娃儿来找水喝,见阿优这般打扮,个个都好奇地围拢来看。几个娃儿见这样打扮很美,也找花椒刺穿通耳根吊个补龙圈。阿优见了忙阻拦说:“我吊着它来遮丑,你们何必找苦受嘛?”

“不!不!只要打扮得像一只花,痛了也不怕!”娃儿们咯咯地笑起来。

傍晚撵牛回家,个个娃儿的耳根都吊个补龙圈,人们见了都说戴着它好看。寨子有个银匠见姑娘这样喜欢,就仿照打个小银圈给自己姑娘戴。大人们见姑娘们喜欢这样打扮,都说手镯、项圈花那么多银子都舍得,就打个耳圈给孩子们吧!

过不了半年,戴耳圈的习惯就传遍了水族的村村寨寨。后来,人把这圆圈叫做耳环。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如未注明原创皆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内容中图片等附件信息由原作者提供,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