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_诸葛亮坚持北伐的缘由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刘备的蜀汉集团绝对是心目中的正义代表,属于得道多助的一方。相对的,魏国集团是大反派,属于失道寡助的一方,而孙权的东吴集团是可有可无,时不时打酱油的。

于是,当读到关羽死了,张飞被部下杀了,刘备病故,赵云也去了之后,那时的我不可谓不难过。还好,还有诸葛亮在,算是难过之余的欣慰,可当诸葛亮秋风五丈原后,整个人就感觉不好了。那时便在想,如果诸葛亮不六出祁山,好好的在蜀汉当丞相,发展内政,休养生息,不去招惹别人,不就可以安享晚年了。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_诸葛亮坚持北伐的缘由

▲诸葛亮

有些观点认为诸葛亮军事才能不行,五次北伐均没取得多大成效,而且蜀汉在三国中实力最弱,却偏要以有限的国力去和实力最强大的魏国死磕,从公元228年春至234年冬,七年间,先后五次(小说中将其加工为六出祁山)对魏国发动战争,这几乎是年年都在主动挑起战争,明显就是穷兵黩武,加重蜀汉百姓的负担。对于这种观点,当时不曾细想,也不曾深究,觉得似乎有几分道理。

如今,再读三国,也变的更加客观了,也懂得了要从历史的大环境下去细细品味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更能有所得,有所悟。因此在下觉得诸葛亮先后五次出兵魏国,并不是穷兵黩武,相反是有卓越的军事战略眼光和政治远见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且听笔者的一点拙见。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_诸葛亮坚持北伐的缘由

▲诸葛亮北伐路线图

首先,诸葛亮矢志北划是因为自己当初的誓言,匡扶天下,光复汉室,并报先帝之恩。

还记得那个草庐吗?当年26岁的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千古流传的《隆中对》,其中最后一句“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可见,复兴汉室,天下安定,是诸葛亮早已存于心中的理想。在《出师表》中我们更加可以体会到诸葛亮为兴复汉室,报答先帝之恩,始终不忘当年在草庐中的和刘备许下的誓言。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又如:“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从这两篇千古名篇中,足以看出其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复兴汉室的拳拳之心是如何的令人动容,而他26岁之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便是对此拳拳之心的真实写照。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_诸葛亮坚持北伐的缘由

▲三国鼎立图

再者,以攻代守,有效拖缓整个魏国的发展,为蜀汉赢得时间。

当时的魏、蜀、吴三方中,魏国的地盘、人口、经济、文化等指标明显是最强的。而蜀汉接连经历了关羽的大意失荆州和刘备的夷陵之败,实力大损,在三国中成为最弱的集团。加上当时魏国在外对蜀汉采取的策略的据守要塞,对内大力恢复发展本国实力。简单点来说,魏国的地盘和人口本来就比蜀汉多的多。而打仗最需要的是什么,就是粮草和士兵,有大地盘和许多的人口就可以种很多地,种很多庄稼,有了庄稼就有了粮草;有人口和粮草就可以繁衍生息,就可以有源源不断的兵源。而蜀汉的地盘和人口基数本来就少,想要扩大地盘,增加人口,就必须靠打仗去抢。因此,这样让魏国长期发展下去,那么两国之间的实力差距将拉的更大。一旦魏国有足够的时间积蓄力量,那么它不可能还像现在这样据守要塞,肯定要发了狠攻打蜀汉,到那时蜀汉就更加不是魏国的对手。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_诸葛亮坚持北伐的缘由

.

对于蜀汉来说,蜀道之难是防御敌人最好的天然屏障,但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魏国很难打进来,但自己也很难出去,首先不便于大部队行军,更不利于骑兵通行,再者道路崎岖,粮草需要千里转运。别人的房子建在交通发达的地方,车走步行都方便,而你的房子却在山川阻隔的山里,出个远门看个亲戚都要翻山越岭,更不要说打仗,愚公移山也只能发生在神话故事里。两国相争,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不想办法出去的话,最后只能被困死,除非你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诸葛亮早在《隆中对》里就说过:“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着乎?”可见荆州的战略意义之一就是可以很好的弥补益州“难出去”的不足,可惜荆州已失。因此只有北伐,占领雍凉,一来可以获得骏马,组织蜀汉急需的骑兵,此长彼消,魏国便失去了战马的重要来源地,有效的削弱魏国的骑兵部队实力。雍凉民风彪悍,得了雍凉就有彪悍的骑兵,增加人口和兵源,作战之时有迂回空间,利于发动大规模作战,虎视长安。二来可以打乱魏国发展国力的节奏,我出兵攻打你的边关和城池,你肯定要发兵来救,要发兵就要全国调兵,粮草,军费就要大量消耗,这样起码使得本来想据守要塞,积蓄力量的魏国忙于应付。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_诸葛亮坚持北伐的缘由

▲益州、荆州所在

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转移国内矛盾,培养人才。

终蜀汉两代,一直不能摆脱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的斗争,刘备托孤,当初是诸葛亮和李严二人,诸葛亮是荆州集团,也是荆州集团的首脑,李严是益州集团,也是益州集团的代表。对于益州集团来说,益州是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荆州集团始终是外人。随着关羽失去荆州,荆州集团的基地也就丧失了,两大集团的平衡也就被打破,加上庞统、五虎上将等这一代追随刘备的精英几乎殆尽,益州集团重新掌握政权几乎是可以预料的,而他们掌握政权只有一个结果,投降。

蜀汉部队的中坚,是刘备十几年转战南北,苦心攒下来的一点家当,这些家当接连在在荆州和夷陵两败中几乎殆尽。刘璋暗弱,益州自来缺少能征惯战的将士,“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可窥一二,诸葛亮比谁都清楚,五虎上将的时代在蜀汉不可能再有,优秀军官不像魏国那样可以得到很好的补充。所以蜀汉必须尽快利用军队还有战斗力时,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培养自己的骨干。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痛惜万分,在北伐时得到姜维,着力将其培养为自己的接班人,可见人才对于当时蜀汉的重要性。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_诸葛亮坚持北伐的缘由

▲刘备

蜀汉高喊“王业不不偏安”,在于益州真的太偏僻了,如果安于现状,随着时间的发展,形式只会越发险峻。这就好比玩红色警戒,对方家里有三个金矿,六部采矿车,而你家里只有一个金矿,一部采矿车,然后大家都不打,都忙着发展,可你困在角落里,各项资源也就那么多,等人家足够强大了,大兵压境,分分钟就灭你了。所以北伐势在必行。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如未注明原创皆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内容中图片等附件信息由原作者提供,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