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名狼藉什么意思_声名狼藉的典故

声名狼藉什么意思_声名狼藉的典故

声名狼藉:声名,名声、名誉。 狼藉,杂乱不堪。 形容一个人的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

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于诸侯。”

声名狼藉什么意思_声名狼藉的典故

秦始皇时期,蒙毅、蒙恬兄弟二人深得始皇帝信任,蒙恬掌管军事在外统兵,蒙毅掌朝政在内辅佐秦始皇,官拜上卿。蒙毅深受秦始皇的亲近,外出陪秦始皇同乘一车,居内则侍从秦始皇左右。

中车府令赵高,并对法律很有研究,也得到秦始皇的宠信,并让他当自己小儿子胡亥的老师。后来赵高因为受贿舞弊,犯了大罪,秦始皇让蒙毅依法惩治他。蒙毅不敢枉屈法律,判定赵高死罪,剥夺他的官职。可是,秦始皇后来却又念赵高是个人才,并且教子有功,就赦免了他的罪,还恢复其官职。因为此事,赵高对蒙毅、蒙恬兄弟怀恨在心,恨不能置之于死地而后快。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途中染疾病死。此时本应由长公子扶苏即位,可赵高却乘机串通丞相李斯,立胡亥为秦二世,并用阴谋手段将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害死。赵高掌握了朝廷大权后,对胡亥说:"先帝在世时本打算立你为太子,可是蒙毅从中作梗,进谏说不可,于是才立了扶苏。我看若留下此人,定有后患,必须除掉为好。"胡亥听了赵高的话,就把蒙毅抓起来囚禁。

子婴向秦二世进谏说:“我听说以前赵王迁杀良臣李牧,而改用颜聚;燕王喜暗用荆轲的计策,而违背秦国的条约;齐王建杀他的先世忠臣,而用后胜的谋议。后来这三位君王,都各自因为改变旧规而丧失国家,殃祸降到自身。现在蒙氏一族,都是秦国的大臣和谋士,君主却要在一时之内舍弃他们,除掉他们,我私下认为这不可以。我听说轻于思虑的人不可以治理国家,不能广纳众智的人不可以保全君王。诛杀忠臣而任用没有节操品行的人,这是对内让群臣不能相互信任,对外让战士的斗志分离!我私下认为不可以这样。

但是秦二世并没有采纳子婴的建议,派人去逼迫蒙毅自杀。使者对蒙毅说:“先王要立太子,而你却加以阻拦。现在丞相认为你不忠,判决你灭族之罪。我不忍心这样,只赐你一死,也算是很庆幸了。希望你自己打算一下。”蒙毅回答说:“假如以我不能博得先主的欢心,那么我从年轻开始做官,顺意蒙幸,直到先主去世,可算是了解先主的心意。假如以我不知道太子的才干,那么太子能独守宠幸,陪侍先主,周游天下,比起其他诸公子来,相差绝远,我还有什么可疑的。先主要举用太子,已经有好几年的积心了,我还敢进谏什么谗言,还敢出些什么计策呢!我不敢找借口来求全苟活,只是为了怕羞累先主的声名,所以希望你替我费点儿心思,让我能够为实情而死。何况古有明训:顺意成全,是正道所尊贵的;严刑杀戮,是正道所鄙贱的。从前秦穆公用子车氏三位良臣殉葬。处罚百里奚不当其罪,因此立号为‘缪’。秦昭襄王杀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这四位君王,都犯了大过失,使得天下人批评他们的不是,说他们的君王不够贤明,因而这四位君王的恶声,都被记载于诸侯的史籍上。所以说用正道治国的人,不杀害无罪者,刑罚也不加到无辜者的身上。希望皇帝要引以为戒,不要受奸臣的蒙蔽。"说完,蒙毅便自杀而亡。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如未注明原创皆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内容中图片等附件信息由原作者提供,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