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不惊什么意思_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寓意

陈眉公《幽窗小记》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副对联的意境是很深的,寥寥数语,却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的应有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庞辱不惊,去留无意,心境平和,淡泊自然。

“闲看庭前”四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漫随天外”四字,尽显超凡脱俗,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花开花落”道出了心如止水、无欲无求的大度,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忧”实在是异曲同工,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梁启超曾给谢冰心写过:“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世界上虽沧桑变化,我心事定。无论你怎么变化,我心里有数,心里的各种烦恼,做一个梦,睡个觉就过去了,这就是度量。张学良将军,1932年就是国民革命军副司令、海陆军的副总司令,位高权重,呼风唤雨,1936年却成为阶下囚。如果度量小,这一切都很难承受,而他无论遭受多大的挫折,都能淡然面对。心无旁骛,颐养天年。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教授,中科院在北京为他举行七十岁生日庆祝会时,他讲了两句话,他说,我一辈子做事做人的原则,以杜甫“细推物理须行乐,何为浮名绊此身”两句诗为准则。仔细推敲世界上的万物道理,做一些快乐的事情,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必为了一些虚名而放弃自己喜欢做的事。一个人心态好,世界上一切都变得很美好,比如今天高兴,全身心都很轻松,走在马路上,会感到阳光格外明媚、蓝天更蓝,空气更清新,所有的一切都赏心悦目,其实只是因为自己高兴才感到世界很美好;如果自己不高兴,心里难受,就是再美的山光水色也黯然失色,再好的山珍海味也索然无味,因此心态决定了情绪。

白居易诗中曾写到:“行宫望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皇帝的行宫多么漂亮,十五的月色多么好,但是见到的却是伤心的颜色;雨夜的铃声多么好听,但是听到的却是肠断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因为唐明皇想到杨贵妃死了,他心里整天想念着杨贵妃,万念俱灰,在这种情况下,心境不好,一切都很灰暗,睹景思人,物是人非,充满伤感。

因此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保持三种愉快的心态,即是“三个快乐”:第一,助人为乐;第二,知足常乐;第三,自得其乐。之所以要助人为乐,因为帮助别人的过程可以净化自己的灵魂,可以升华自己的人格,助人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之所以要知足常乐,它能帮助我们在纷繁芜杂生活中形成一个良好心态;知足者,并非放弃追求,而是对自己现状的肯定。因为知足,他很快乐;因为快乐,他能以更好的心态去追求未来。还有个自得其乐,就是倒霉的时候也要快乐。因为风水轮流转,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没有一个人永远走运,没有一个人一辈子倒霉。巴尔扎克讲过:“苦难是生活的最好老师。”你现在倒霉,意味着光明就在前面。所以,人学会要自得其乐,祸福相依存,苦难是人生宝贵财富,面对逆境和挫折,也要永远保持快乐的心情。

人生道路总是不平坦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总是不能避免的。在仕途上,有受宠之时,也有失意之日;在生活中,有悲有喜,有苦有甜。苏轼说得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关键在于一个人的心态如何。面对生活,是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态度,还是持悲观的、失望的消极态度,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

如果人们能把荣辱去留置之度外,心平如水,波澜不惊,把世间万事万物,特别是升官发财之事,看得淡些再淡些。坚持“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人生才能不为权钱所累,才能活得潇洒自在。

现代人大多感觉活得很累,不堪重负。大家很纳闷,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在不断发展,而人的负荷更重,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浮躁。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过于计较成败得失,很多人会把情绪带入为人处事中,同时也会在为人处事中干扰了自己的情绪。人的情绪决定了人的心态,人的心态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人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

的确,社会在不断进步,然而文明社会的一个缺点过于追逐外在的礼法与物欲。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官海的沉浮让人殚心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俱,一旦所欲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失落是一种心理失衡,是人生受挫的消极状态;失意是一种心理倾斜,是失落的情绪化、深刻化;失志则是一种心理失败,是彻底的颓废,是失落、失意的终极表现。而要克服这种失落、失意和失志,就需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人生态度。

要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心中无私天地宽。若心中无过多的私欲,人又怎会患得患失?其次,认清自己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努力创造幸福,尽情享受幸福,心安理得,无怨无悔。

陶渊明之所以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忧,才可以用宁静平和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尽显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我们做事必须度德量力,自己有几斤几两、何德何能,要有自知之明。卢梭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里有一段很明白的话,大意是说,人生幸福起源于愿望与能力的平衡。一个人应学会在自己能力范围以内起愿望,定目标,做规划,想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也能做自己想做的事,都想生进中南海、死入八宝山是不现实的。

凡事要讲究一个字,那叫“度”,喝酒要有度,因为酒能助兴,酒也能乱性;说话要有度,因为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霜;生活要有度,喜怒哀乐,起居饮食;工作要有度,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即使是事业追求,也要凭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酿出一个度,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欲望,放飞梦想,把握分寸,留有余地,追求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意境。

常乐之道,贵在知足。知足者,随缘,随性,随遇,随安。此乃古人之大悟,亦为我辈之自省。总想着与人比高下、争强好胜,就怕不比别人强或怕别人不知自己强的人,总活在处心积虑之中,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老话: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好,还有人比你更优秀;你强,还有人比你更出色。人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重要的不是自己博得了多少掌声和喝彩,而是自己得到了几许心安和做人的乐趣。

正视自己的主客观条件,不妄想,不贪求,不去与他人比高下,以宽容坦荡的心境去对待生活,使自己的人生不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顺命随缘地度过。养成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保持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

唐朝的武则天死后立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一字不着,尽得风流。这又是另一种豁达,另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著名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先生在遗作中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开花落、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正充分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精神境界。一句话,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是真英雄自洒脱,是真名士自风流!

夫择一业谋生,持二袖清风,求三餐温饱,应四时变化,读五車诗书,育六千弟子,务七彩事业,交八邦友朋,问九州兴亡,保十分警醒。此生不亦乐乎!

荣,吾心平静;辱,吾心平静。唯求吾心无愧。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如未注明原创皆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内容中图片等附件信息由原作者提供,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0条评论